我和世博会高三作文
我去年7月份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上海世博会,这次世博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我是上午十点不到从浦西西藏南路地铁站上来的,大队等开门的人潮已经分散到园内各个角落,我得以从容安检入园,左首是E区的城市案例馆,右首是D区的企业馆。我的计划是先E区,看一些成功的城市改建案例,再打一场渡江战役,到浦东灵活机动,盘桓至晚间九十点钟,试水之旅即告结束。案例馆已经人头攒动了。我看了圣保罗、杜塞尔多夫、布拉格、苏州、威尼斯、本地治里、亚历山大、开罗、博洛尼亚、马尔默、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毕尔巴鄂、巴塞罗那、麦加米那、罗讷—阿尔卑斯、阿尔萨斯、宁波腾头、成都案例,各有各的特色。滕头馆胜在外观,旧青砖和竹片组成的墙面比较特别;阿尔萨斯馆拥有绿色植物和瀑布两面外墙,和一个濒水露天餐厅;成都馆是个开放的活水公园,还模拟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亚历山大和开罗馆陈列古埃及文物;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馆是城市水处理;威尼斯、巴塞罗那、毕尔巴鄂这些馆全部的存在意义只是给人盖章。
杜塞尔多夫馆内容很详尽,一个没落的港口摇身变成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宜居城市,这期间自然充满艰难,但是看那结果,再困难也值得。现在外滩的改造想必是以杜市莱茵河大道改造的模式为蓝本,不过人家更彻底,硬是把整条通街大道全部塞到地下,上面搞成城市公园,把莱茵河和杜市老城连成一体。而外滩,只是把部分交通流量埋到地下
布拉格馆很小,把布拉格老城里著名的查理大桥和桥上的雕塑缩小搬过来了,还在桥边配了巨幅的实景照片,中欧的古典别致颇能体现出来。
本地治里是我最喜欢的馆,美丽的印度妇女盛装且亲切地与每位参观者招呼。展馆一角全是殖民时期家庭老照片,另一面墙是本地治里600年历史。看完介绍才知道,本地治里居然是法国殖民地,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回归。该地在印度西南角,与法国在其他地方的殖民地都离开八只脚,他们是如何挡住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和汹涌的民族浪潮,一直挺到六十年代的呢?展馆其余地方均是当地民族建筑和古老街道的整修介绍,配有前后对比照片,色彩的使用相当大胆。中国籍的讲解员穿着印度白袍子,介绍得很用心。只是,展馆里很少的人,完全配不上印度人的用心程度。
下午,我随处乱逛,凡门前无等候大军的场馆皆是目标,战斗成果仅仅是太平洋联合馆、非洲联合馆、乌克兰而已。两个联合馆中,只要挑2—3个展台看一下就好了,千国一面,几张照片,几个手工艺品、土著风格的图腾雕塑而已。也有那么一两个国家,派出混血风格的俊俏男女,着民族服饰,与参观者亲密合影,引来阵阵亢奋的尖叫。
黄昏,去了卢浦大桥脚下的后滩公园,原来是黄浦江边的一处湿地,略略加工了一下,野意盎然,江边的滩涂保存得很好,看得出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终于熬到天黑,人仿佛少了一些,我排了70分钟队进入土耳其馆。土耳其馆一层是博物馆、二层是电影院。博物馆介绍土耳其6000年历史,配有复制品雕塑、古老城市遗址,展厅中央一条华丽传统长袍、一座巨型雕塑,都用铁丝罩子保护起来。一侧墙面安装了几十个电视屏幕,分别放映影片,内容涵盖了公元前4200年古城遗址及电脑模拟的城市原貌,文物、流传至今的城市引水渠道、中土文化交流历史。形色匆匆的人们在每个展览橱窗前停留2秒钟,拍了照片就走,去完成他们的盖章之旅。我不知道这场世博嘉年华会给多少人真正留下印象。二楼是360度环幕电影厅,放的是伊斯坦布尔的街景,人置身其间仿佛身临其境。
我又看了安哥拉、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馆,之所以还是看这些非主流馆,一是因为白天大排其队的馆晚上仍然人潮汹涌,二是因为那些小馆,本来他们的资讯很难找得到,现在集中出现,机会难得;英法德美日这些国家,我们都是上赶着要了解他们。
第一次世博之旅结束,很开眼界,也有很多感想。从世博历史上最多的`参展国来衡量,中国确实令人刮目相看,谁也无法忽视了。但是细想,一部分展馆明显有些应付了事,不来怕得罪中国,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美好是循序渐进的还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从这两年的城市建设来看,我个人觉得很多地方并没有遵循这个主题。马尔默案例馆很详细地介绍了城市水循环及利用的要点以及详尽的数据,这是对环境和后代负责的做法,中国本就是个严重缺水国家,但我们用起水来就感觉水资源多到天天闹水灾的地步。世博园绝大多数地方将来要拆掉,但很多道路都按照永久设施的标准来建,混凝土浇筑,不但浪费,也不利于地表水渗透循环再利用。园内种了大量时令鲜花和草坪,只是好看而已,既起不到调节小气候作用,又要浪费大量水去浇灌;局部重点就好,不一定要遍地开花,面子只是一时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做法有些背道而驰。
这次参观世博会给我印象非常深,不仅让我长了许多知识,还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知识,这次世博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我和世博会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