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天天在心情日记
我家楼下有个空坝,慢慢演变为草药摊,成了规模,在附近都小有名气。草药成本低廉,利润自然也不会太高。因为来草药摊寻医问药的,多是农民、城市低收入者,求治的无非是伤风感冒、头痛咳嗽等常见的小毛病。花个三五元,拣一大包药回去,加水煎一大锅,吃上几次,那病自然好了。
摆摊的,除了一个张师傅,其他的都是一些老婆婆。这等手艺,本来靠的是手手相传和民间偏方,吃的是经验饭,所以年纪越大,信誉度就越高,这同看老中医是一个道理。
张师傅主要擅长治跌打损伤,他面前的一张小条桌上,摆的全是瓶瓶罐罐,大家都称他“打打匠”。瓶瓶罐罐里装的,自然是“打药”和各种功能的药酒。伤筋动骨,腰肌劳损,寒湿风痛,来找张师傅,蘸上药酒,在特定部位揉几下,再扎几针,就解决了大问题。
虽然张师傅术业专攻,总的来看,生意并没有宋婆婆好。宋婆婆其实资历最浅,论年龄,刚过花甲,比不过快满八十的王婆婆;讲摆摊时间,她加入这个行列不过区区数月,最先来这里摆摊的蒋婆婆,干这个都快10年了。
宋婆婆一人生活多年,生性豁达,乐于助人,那手艺也是日积月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本来她儿孙满堂,前两年却屋漏偏遭连夜雨,孙子在广东打工时因车祸死亡,媳妇气病交加,瘫痪在床。没办法,她只好将就着把业余爱好当饭碗,找点零碎钱补贴家用。
宋婆婆因为更后来,摊位就不太理想,当道的、视线好的,早被先来者占据,她只好在张师傅侧后面铺了张塑料布,仓促上马。宋婆婆的草药都是自己从山上挖来的,一样样洗净,切短切细切薄,装在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中,远看像一朵朵花开在地上。开始,她的品种很少,就十多个袋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临时赶集卖草药的。没过多久,宋婆婆的草药就丰富起来,与蒋婆婆、王婆婆的相差不大了。在做过一段时间后,摆草药摊的,多半不再亲自去采药,他们也变成了二道贩子,坐等原料上门,收售山区农民采挖来的一背背草药。宋婆婆也不例外,虽然她开始无法接受,觉得那些草药满山遍野都是,自己只费点劳力和时间,何必要让别人生生地从口袋中拿走那部分钱。但后来摆摊有了起色,就腾不出精力去采药。这一点大家都比较佩服蒋婆婆,她自始至终都是自己采挖,从来不买二手货,她也为这点而自豪,常常说自己的药是亲手挖的,正宗。
摆草药摊的都是多面手,也必须是多面手。因为除了常见病,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找上门,如果你脑袋中的验方少,药袋里的`品种不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钞票从眼前飞走。所以草药摊上除了草药,也要有瓶瓶罐罐。这倒不是要抢张师傅的饭碗,店门大打开,生意各做各,就看你拿什么来吸引客户。
卖草药这一行,利润低,再怎么也赚不了大钱。尽管有竞争,大家都关系融洽,和谐相处。不过,看着宋婆婆的摊位前总是像赶集似的,人来人往,并且还有那么几个老主顾,一来就直奔宋婆婆的摊位去,有些婆婆就有些不服气。连张师傅也有点尴尬,有好多次,几个迎面走来的顾客让他浪费了表情,他以为生意来了,忙堆起笑脸迎客,谁知人家理都不理他,径直从他旁边走过,站到了宋婆婆的摊前。
有一天,蒋婆婆实在憋不住了,收摊后对同行的张师傅说:“这个宋婆婆,天天生意都这么好,在抢你的饭碗呢!”张师傅笑着说:“蒋婆婆,你也是老草药了,为啥还做不过宋婆婆呢?”蒋婆婆拉下面孔:“谁知道她交什么狗屎运了?我们都是实在人,没她的道道多。”张师傅说:“其实也没什么道道,她只有一点比我们强。”蒋婆婆问哪一点?张师傅说就是天天都摆摊。蒋婆婆不服,说这算什么。张师傅说:“你做到了天天来吗?做不到。当然,我也没做到。太阳大了你不来,下雨了你不来,家里有事你不来,上山挖药你不来。病人生病可不能择日子,来了就得赶紧找人看病抓药,病是等不得的。我与宋婆婆挨着,看得很清楚,有一次,那个客人明明是找你的,那天你没来,他就找宋婆婆了。人家宋婆婆无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都坚持摆摊,并且早来晚归,这一点,让人不服都不行。”
一席话,说得蒋婆婆再无言语。
好运天天在,看你能否抓住。也许,就是恰好你不在的那一刻,让它溜走了。
【好运天天在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