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的作文3篇

时间:2023-06-09 23:33:00 高中第三册 阅读: 我要投稿

【精选】散文的作文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的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散文的作文3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散文就像是诗人笔下的灵魂,它需要我们深入的去了解才能理会其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散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世间百态,我们看得见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我们看不见的心理、精神、意志、品质都可以在散文中找到它们的身影,彼此融合在一起。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精选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各中外名家的散文。当我们依旧徘徊在世俗繁物的漩涡中,何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份文化修养?你会发现,这些散文可以流淌进入你的内心深处,激发出你内心的睿智、真诚、欣慰,让你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本书中的散文包罗万象,其中几篇令我记忆犹新……

  英国作家培根的《谈读书》简练的概括出读书之精华,让我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所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死人善辩。”确实,不同的读物可以陶冶不同的性情,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一展所长。我知道读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到的,必须持之以恒,彻底融入书海中才能感受醍醐灌顶的酣畅。

  《蜘蛛的智慧》是英国奥·哥尓斯密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笔下的蜘蛛聪明、辛勤、勇敢、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接受大自然残酷的挑战,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当侵略者入侵时,它可以毫不犹豫地摧毁它含辛茹苦织成的蜘蛛网。这种果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当它再也织不出网时,它便一次又一次向其他的蜘蛛网进攻,练就一身忍耐的本领。不得不说,蜘蛛身上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十分令人赞叹。

  让我领悟出生命含义的是俄国契诃夫的《生命是美好的》,凡事都是有正反对立两面,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对待问题,那么我们阴郁的心情也会随之透着阳光。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刻意创造,只要用心去寻找。知足常乐并不是懦弱,贪心的结果定不可观。既然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为何不试试一颗平凡心呢?乐观从容,努力永远不会在快乐中付诸东流。

  人性的虚伪和真诚是让人最琢磨不透的。墨西哥作家玛丽娅·思里凯达的《郁金香》以一朵郁金香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一位漂亮的的织花边的女工,邻居是楼上楼下的两个年轻小伙,这两人皆对她倾心。楼上的甜言蜜语、热情奔放,楼下的拘谨内向、含蓄质朴。女工在楼上小伙的浪漫攻势下逐渐产生好感,讲自己培育已久的唯一一枝郁金香赠与他。谁知不一会儿楼下的小伙却在马路上捡到被人遗弃的郁金香并交还给女工。当时女工内心百感交集,对此十分气愤,她的心血竟让人如此糟蹋。经历此事,她被真诚的楼下小伙打动。世事都是这样的奇妙,冥冥之善与恶都有着安排。也许我们往往都会被事物光鲜美妙的外表所欺骗,而却忘记了解事物的本质。人生在世,不能被浮华所迷惑,求真才是人生的追求。生活中不缺类似《郁金香》中的人物,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不可遗弃人的本质。

  《射象》《优哉游哉》《门》《我的母亲》等都是让人震撼的好文章,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值得每一个人阅读!

  通俗易懂却深刻的散文,从里到外,极致的洗涤你的灵魂……

散文的作文 篇2

  有一班冷酷的.列车,却偶尔也会在温暖的阳光下停个站。西北的雨远不如南方来的温婉俏丽,于是所谓“烟雨杭州,乌巷朦胧”的意境大抵是每个西北人心中一场被风吹过的梦。可我从来都不厌恶西北的雨,那时似乎整个世界都在淋漓尽致的抛洒着这些途径黄沙戈壁的情绪,总能给我一种红衣女侠一挥长袖,剑指天涯的豪情,这是南方的雨所没有的坦率与豪爽。所以我总是喜欢在某场大雨下,漫步于这座城某条充满市井气息的小路上,悠闲自在的看着过往的行人匆匆的步伐,忽开的雨伞也会将自己的美丽奉献于这雨天,这时我却总有一种不知何来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窃喜感,我依旧慢悠悠走着,像是要看尽这世间景,人间花。

  成长二字,对我们来说都显得格外神圣与伟大。不是你家中无人时偷穿爸爸妈妈的衣服,装作严肃的样子,也不是你去承担不在你能力范围的责任。我想成长大概是:我沉默于这个世界,我热爱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我铭记未来的风景。这样的成长,干净却令人羡慕。

  每个孩子的通病大概都是去向父亲问:“爸爸,我长大了吗,什么是成长呀?”

  直到现在父亲的答案我仍旧记得清楚“成长啊,就是你从什么时候不再问我这个问题,那个时候你就长大了”我背着父亲做个鬼脸,父亲明白我并不懂他的意思“那这样说咯,成长就是等你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足够重要的一部分,然后拼命奔跑,去承担自己所该尽的责任。”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恍然意识到父亲语句中的深意。那时我回头望望自己。我说过的梦想早都被我忘记,我写了一半的故事也不知道怎么去结局,我那本珍藏很久的童话书早都落了尘。我开始恐慌,怎么连我都变成了这个言不由衷的模样,于是我想要逃避成长,我会在笔记本上画下很久以前最爱的小涂鸦,在阳光下让泡泡水荡起美丽的花,为在大风中受了伤的水瓶“包扎”,那大概是我情绪很低落的一段时间,我无比难过我被时光带到远方,丢了我经历过的所有风景。

  然后呢,可能没有像所有故事那样。没有老师,没有父母的开导,我只是在某天坐在楼下的秋千上,旁边睡着不知从哪里来的黑色老猫,墙上不知名的小花努力爬啊爬啊,你看到那朵侧身的小花儿吗?可能就在那一段时间忽然明白,我完全没有必要去逃避,成长大概就是我可能走着一条与我曾经愿望不符的道路,我可能喜欢上了曾经极度讨厌的调子,这不是忘记初衷,而是我在用另一种方法贯彻成长的概念,我沉默于这个世界,我热爱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最后我认真的在纸上写下了我如今的梦想,并不是怕忘记,而是,我希望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能保持初心,依然有着年少时的勇气,写了一半的故事我最后给了它一个温暖的结局,那本童话书现在还在我枕边,偶尔翻翻总能让我欣喜。

  我想,这大概是成长吧,我经历着世界给我的一切,无论痛与喜。

  我想,这大概是我的成长吧,我铭记着过去,也更期待着未来。我想,每一次成长都是一场雨,有着满腔的热情,没有尽头的征途。

  就像当时西北那场雨,我悠悠走着,像是要看尽这一路景,依旧一腔豪情。

散文的作文 篇3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彬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地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得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精选】散文的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