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实践中优化学生写作之浅探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师所主攻的两大课题,也是辅助其他功课学习的工具与手段。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借鉴,而写作却是阅读的升华与创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写作是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它们之间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实践,纠改当今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充分融合并优化其读写,这才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它揭示了阅读与写作是浑然一体的,分则两伤,合则共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提高呢?仅仅靠作文课上的有限训练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把它延伸到阅读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创设实践机会,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
愚以为要优化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于凝练词句中挖掘
有些文章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心理活动或言谈举止时,往往会用恰如其分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进行概括,力求精粹。有文学素养的教师必然会对这些词句揣摩品味,产生诸多遐思引发无限联想,对小学生而言,却难以做到。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词句进行点拨、阐释或演绎,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散,再让学生形之于话形之于文,这不仅是对文章深入解读的一大妙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从审视插图中挖掘
课文中经常会有一些紧扣内容的插图,这也是阅读课上练笔的好资源。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应让学生多角度地审视插图,抓住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展开合理想象,以补充课文中没有展现的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想象能力,使他们觉得言之有物,有话可写,作文不是苦差事。
三于课后延伸中挖掘
有些阅读课文往往会在作业部分附加一些链接资料。学习这些链接资料,并由此引出写作话题,这也是开展学生练笔的一大渠道。如教《秋天的雨》一课时,课后有一道题说的是三个学习伙伴的对话:“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我要把秋天的景色画下来”;“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这三部分结合起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编题的意图所在。通过在秋天里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秋天的含义,尤为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感知这个世界,更贴近生活热爱生活。而贴近生活和热爱生活正是为写作所做的有力铺垫!再如《玩出了名堂》的课后安排了习作,要求学生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这种练笔其实是让学生放开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过,它必须通过生活小故事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悟出某个哲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就要让写作者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在选材上有所取舍。
四从情景想象中挖掘
课文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其含蓄之美往往是它们的共性。教师要抓住材料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以补充写作。如教《爬天都峰》一课,课文里写了天都峰的险、陡,但作者只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我”跟老爷爷爬山的经过,读后有些学生很可能还无法体会到这个过程的艰难。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景想象、细节想象。这样的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作文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必须高度集中,跟着情节“跑”,并且要做到“不脱轨”,那么他们在遣用词句时非斟酌推敲不可。在提炼词句的过程中,明白写作必须有的放矢明确中心;在提炼词句的过程中,懂得组织材料时必须讲究逻辑。
五于仿写指导中挖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即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其开头、结尾、过渡的篇章结构安排都是学生可以模仿与借鉴的练笔资源。结合课堂阅读教学,利用仿写指导学生习作训练,这对小学生的作文实践是不容忽视的。仿写的用意不在于刻意的模仿,而在于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仿写,即仿照课文句段的语言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一句或一段话。如《秋天的雨》是以拟人手法写的,写出了秋天的特点,把秋天写活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该文以拟人的手法写春天的雨,使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受到启发,进而有所创新。尽管是仿写,但还是要紧扣所写事物对象的特征展开,这样仿写才算成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深化阅读,探究教材的潜能,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写作题材,巩固和熟悉了写作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于写作乃至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在阅读实践中优化学生写作之浅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