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者和实践者作文点评
规划者和实践者
剧作家和演员之间常常有这样的争论:由谁来改动剧本?剧作家认为只有自己改才能不破坏剧本的原意,演员却认为自己亲身实践,更有发言权。孰是孰非,一时难辨。
类似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家长和孩子,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人,他们之间都存在着类似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规划者和实践者的冲突。规划者和
实践者,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经验、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很正常。那么,两方中是否有一方更有发言权呢?
粗看起来,规划者一般站的位置较高,掌握的知识和资源较多,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似乎比较大。但果真如此吗?孙子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华盛顿、毛主席都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用智慧的大脑绘就了各自国家独立发展、富强的蓝图。可是,他们的发展“剧本”也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因为过分纠结于局部细节会导致对整体大局的忽视。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合格的规划者来说,他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可能不如执行规划的实践者。
那么,实践者是否更有发言权呢?也不一定!实践者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丰富知识,的确有利于其做出正确决定,但其眼界往往被某一狭窄的方面限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线的技工。比如,瓦特就是一名工程师。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科学和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规划。及至今天,科技革命中,做出主要贡献的是专业科技研究人员。当初,蒸汽机的大部分改进工作是由一线工人完成的,甚至亚当斯密还提到了小孩子改良蒸汽机的现象。如今这些只能成为历史。如果不信,你去看看,现在开汽车的人很多,能对内燃机提出重大改进意见的人却很少。实践者并非对他所“熟悉”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言权。
规划者和实践者中的任何一方“独断专行”都难以造就完美。一份真正合理、有效的“剧本”应当由二者共同写就,共同改进。郭沫若先生经常和演员讨论剧本,并听取他们的有益意见,最终使话剧《屈原》获得成功。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共同按下了承包土地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所以,一个成功的“剧本”,也必然是一次成功的大合唱,而不会是独角戏。
【名师点评】
作者思路清晰,成功地运用了总分结构行文:首先论述了问题的来由,演员与编剧无异于规划者和实践者;然后论述无论是规划者还是实践者,都不能“独断专行”取得成功;最后正面阐述“合唱”共赢。这既让观点表达有层次感,更让读者理解、把握上无障碍。文章朴实自然,条分缕析,真实可信;形与神自如和谐,理与情自然交融,尤其值得品味!
【规划者和实践者作文点评】